时间:2023-06-09 03:25:19 作者:2g54i3d3j7 浏览量:73674
国产视频在线的吧免费踩踏女王
几天后,包括浙江义乌、四川成都、四川南充等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陆续要求当地的食品经营者“不得销售食品包装和标签标识的槟榔及槟榔制品”,也就是说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“不应再按食品对槟榔进行监管”的要求逐渐在各地得到严格执行。 他透露,“中国天眼”的“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”优先重大项目迄今已经发现至少6例新快速射电暴,正在为揭示宇宙中这一神秘现象的机制、推进天文学这一全新领域的研究做出独特贡献。 会议强调,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,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、经济要稳住、发展要安全的要求,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,着力稳就业稳物价,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,力争实现最好结果。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卫东等人撰文表示,这样的铁路联运模式让河南的多式联运方式日益丰富,推进了粮食核心区、中原经济区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与发展。 受太阳入射角和空间站飞行姿态的影响,太阳翼的发电效率会因时段不同、姿态不同而产生相应变化。为了让“柔性翅膀”24小时不间断追踪太阳,保持最高状态的发电效率为空间站保障用电。问天实验舱首次采用太阳翼双自由度同时转动,确保每一缕阳光都垂直照射在太阳翼上。 北京佑安医院还对急诊留观区实施精准分区,分为B5和F楼两个留观区域,分别以基础疾病为主和新冠为主,避免交叉感染。同时,医院调派全院各科室的医师支援急诊,增强医护人员力量,对于危重症和疑难症患者,及时启动院内会诊,短时高效提升救治水平。 飞机降落以后,顾丽和同事推着三个装满样品的大行李箱,一起包机的苏州企业团组一哄而散,急不可待地赶往广布欧洲各处的目的地。同行的业务员“眉头紧锁”,顾丽自己也满腹心事。“三年没回来了,老朋友们那里还有我们的位置吗?”作为江苏长江纸业的总经理,她没有答案。 此外,报道称,2022年《防卫白皮书》新加入了有关俄罗斯“入侵”乌克兰的新章节,并提到俄罗斯与中国正在加强军事方面的合作,中俄轰炸机5月时曾在日本附近空域飞行。白皮书声称:“这不仅直接影响我国安保环境,还对美国与欧洲造成战略层面上的影响。”
“换个算法,俄罗斯相当于德国,美国才是制裁真正受害者”。。。。
【编译/观察者网 刘程辉】
“谁才是真正受到制裁的人?”
俄乌冲突爆发后,俄罗斯与西方“制裁角力”不断加码。犹太杂志《Tablet》在5月25日的评论文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:西方对俄制裁实际上孤立了自己,因为他们低估了俄罗斯经济的规模和重要性。
创立于2009年的《Tablet》是一份发布新闻、思想和文化评论的在线杂志。《Tablet》的这篇文章援引法国经济学家雅克·萨皮尔(Jacques Sapir)的话指出,西方造成这种误判的主要原因,是忽视了俄罗斯在全球基础产品生产的重要地位,还简单地将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(GDP)换算成美元与他国进行比较,低估了俄罗斯的经济实力。
文章指出,根据购买力平价(PPP)计算,俄罗斯经济规模其实与德国相当;而且一旦降低服务业在全球经济重要性中的比重,俄罗斯经济规模甚至超过德国,与日本相当。后两种计算方法显然更具意义,因为购买力平价考虑到了生产率和人均资源使用状况。而在诸如战时这样的紧要关头,服务业根本无法像工业那样给人们带来生产生活的必需品。
如果把这套计算方法应用到中国身上,中国的经济规模更是超过美国和欧盟。这也意味着——西方的经济实力或被严重高估,与中俄的经济实力差距实际并不大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迫使许多国家选边站,反而可能孤立了自己。
犹太杂志《Tsblet》:美国才是反俄制裁的真正受害者?
俄罗斯真是个“不起眼的经济小国”吗?
文章回忆道,包括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在内的很多人都以为,俄罗斯经济对他们而言无关紧要,从经济规模上看俄罗斯只是一个“不起眼的欧洲小国”。然而,《经济学人》杂志在2019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:俄罗斯在欧洲、中东和东亚不断扩大外交和地缘政治影响力,一个经济规模仅与西班牙相当的国家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?
西方如此严重的误判一个经济体对于全球的重要性,这是很罕见的。法国经济学家萨皮尔直言,“俄乌冲突让我们意识到,俄罗斯经济比我们想象中重要的多。”
在萨皮尔看来,造成这种误判的主要有三个因素:
一是汇率。如果简单地把俄罗斯GDP从卢布换算成美元,确实俄罗斯与西班牙经济规模差不多。但是如果不考虑到购买力平价(PPP),这种比较是毫无意义的。购买力平价涉及到生产率和民众生活水平,也包含了人均福利和资源使用等因素。
事实上,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,购买力平价是大多数国际机构青睐的衡量标准。当根据购买力平价来衡量俄罗斯的GDP时,很明显,俄罗斯的经济规模实际上更接近德国(俄罗斯约4.4万亿美元,德国约4.6万亿美元)——从一个有点不景气的欧洲小经济体,到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和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,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差异。
第二个因素是服务业。在萨皮尔看来,与工业部门以及石油、天然气、铜和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相比,当今的服务业重要性被高估了。如果降低服务业在全球经济重要性中的比重,“俄罗斯的经济规模比德国大得多,可能占世界经济的5%或6%”,更像日本而不是西班牙。
美国运动品牌耐克3月1日关闭了俄罗斯线上购买渠道
显而易见的是,到了紧要关头,比起娱乐或金融服务这样无形的东西,人们生存所需的食物和能源才更有价值。像Netflix这样的公司的市盈率比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公司“雀巢”(Nestlé)高出三倍时,这更有可能是市场泡沫的反映,而不是现实的反映。尽管Netflix提供了很棒的服务,可是只要世界上还有大约8亿人营养不良,“雀巢”就会体现出更多的价值。
以上例子说明,俄乌冲突让人们意识到,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把现代经济中“过时”的观念视作理所应当了。比如被人们高估的服务和科技,它们的价值最近在暴跌;而工业和大宗商品价格却在飙升。
第三个因素是全球贸易流动。文章指出,由于忽视了全球贸易流动,俄罗斯经济的规模和重要性被进一步扭曲。
萨皮尔估计,俄罗斯在全球贸易流动中“可能占到15%”。例如,虽然俄罗斯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,但它一直是最大的石油出口国,甚至超过了沙特阿拉伯。其他许多基础产品也是如此,比如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(俄罗斯控制着全球19.5%的出口)、镍(20.4%)、钢胚(18.8%)、铂(16.6%)和冻鱼(11.2%)。
俄罗斯在许多基础商品的生产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,这意味着,与世界其他几个国家一样,俄罗斯在许多方面都是全球化生产链的关键。与对伊朗或委内瑞拉这样的国家实施“极限制裁”不同,试图切断与俄罗斯的联系很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的戏剧性重组。
运输石油的跨洋巨轮(资料图)
如果以同样的视角看中国呢?
文章称,如果基于汇率来考虑中国经济——简单地将中国2021年的GDP从人民币换算成美元——大概相当于17.7万亿美元。相比之下,美国为23万亿美元,欧盟为17万亿美元。
但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进行调整,中国经济在2021年达到了近27.21万亿美元,相比之下,欧盟为20.5万亿美元,美国为23万亿美元。
事实上,按购买力平价计算,中国经济早在六年前就已经超过了美国。
另一方面,服务业约占中国GDP的53.3%,甚至低于俄罗斯的56.7%。如果降低服务业相对于工业和商品的重要性比重,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,中国经济将占据全球经济25%至30%,远超目前的18%至19%。
依照这样的指标,中国和俄罗斯经济加起来约占全球经济的30%至35%。
文章称,对于想用极限制裁来惩罚对手并获取预期收益的西方世界来说,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特别是考虑到美国和欧盟经济中有超过70%由服务业提供,中俄的这一挑战就变得更加紧迫——这表明西方经济实力可能被严重高估了,实际上他们与中俄的经济实力差距要小得多。
谁才是真正受到制裁的人?
至于为何要做这样的比较,作者也给出了原因。
文章称,俄乌冲突和太平洋地区的紧张局势,正在推动世界分裂成类似冷战的政治经济集团。在冷战初期,西方占全球GDP的50%以上,美国主导全球制造业,每年有巨大的贸易顺差。然而,如今的西方的主要对手在某些方面比冷战时更强大。
因此,在我们热情地拥抱新的铁幕之前,有必要停下来考虑一下,世界上有多少国家会自愿站在我们这一边。我们所认为的“西方”国家——出于意识形态和历史原因,以及经济和军事上联系——无疑仍相对团结。但西方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3%左右,中国和俄罗斯加起来约占20%。这使得大约三分之二的人类处于“不结盟”状态。而大多数人都希望保持这一立场。如果我们强迫他们选择立场,我们可能会面临许多意外的结果。
文章提醒说,对制裁俄罗斯的国家进行统计,很难判断这道新的铁幕究竟是困住了西方的对手,还是西方自己。像印度和沙特阿拉伯这样美国名义上的重要盟友,拒绝在俄乌冲突中站队就是个明显的迹象。
尽管受到美欧反复施压,但印度今年第一季度仍加大了对俄石油进口(BBC制图)
石油是反映这种态势的晴雨表。随着西方对俄罗斯这一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实施制裁,油价从今年年初的每桶75美元左右上涨到如今的110美元以上。
然而,那些拒绝参与对俄制裁的国家,现在正利用这个机会从俄罗斯大幅购买折扣能源。
如果俄罗斯依然能向世界各地销售石油,印度等国还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进行谈判,但西方消费者却在忍受虚高的油价,那么谁才是真正受到制裁的人呢?
类似的原则也适用于美元的“武器化”和整个西方金融体系——
如果越来越多的非西方国家意识到,使用美元和SWIFT这样的交易系统取决于华盛顿制定的政策,而这些政策不一定符合它们的自身利益,这不仅无法加强西方经济秩序,甚至将导致全球经济去美元化。
文章总结道,西方的确需要对俄罗斯“入侵”乌克兰采取措施,但西方太自以为是了,光顾着满足国内各种各样的需求,这反而会给其他国家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,让这些不想站队的国家被迫作出选择,从而让现在的西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孤立。
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